今年的車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熱鬧。
2月底到3月初,各大品牌輪番發(fā)布新車,場面堪比“春晚”。
不過,最讓人震驚的,還是別克的操作:
2025年將推出10款新車(包括改款),還一口氣宣布,所有車型都用“一口價”模式。
其中,君威25T超享版只要10.69萬元。
要知道,20年前,它可是20多萬起步的“B級車天花板”。
這降價幅度,簡直像是在對老車主“公開處刑”。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別克急成這樣?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
01 別克在中國最近有點難
談到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
這幾年的別克,在中國的日子,其實并不好過。
先看看銷量數(shù)據(jù)。
2018年時,別克在中國的銷量還超過了106萬輛,幾乎是一副“風(fēng)光無限好”的樣子。
可好景不長,到了2022年,別克的銷量已經(jīng)跌到了65萬輛上下。
2023年更是雪上加霜,媒體爆料稱全年銷量僅為51.8萬輛,2024年甚至只有40萬輛左右。
短短幾年,銷量幾乎砍半,這個滑坡速度,不慌是不可能的。
更扎心的是,別克的新能源車型,銷量也不算亮眼。
根據(jù)懂車帝的銷量數(shù)據(jù),別克的幾款新能源車成績有點慘淡:
微藍(lán)6賣了4.42萬輛,別克GL8 PHEV賣了2.52萬輛,別克E5賣了1.46萬輛,別克E4賣了930輛….
總共加起來,也就8.5萬輛左右。
這個數(shù)據(jù),別說和比亞迪相提并論了,甚至連不少新勢力車企都比不上。
新能源轉(zhuǎn)型慢,傳統(tǒng)燃油車又賣不動,別克就不得不使出降價這招“殺手锏”,搞起了“一口價”模式。
說白了,就是希望能靠降價,來刺激銷量,趕緊把庫存清一清,不然真的要被壓垮了。
當(dāng)然,有人會很好奇:
因為整個國內(nèi)的合資車不都是如此嗎?別人怎么還比較淡定,別克急成這樣了?
02 為什么別克比其他車企急?
其核心原因很簡單,就是別克自己“沒有退路了”。
說白了,歐洲市場基本被大眾、奔馳、寶馬這些德系品牌壟斷。
日韓市場有豐田、本田本土作戰(zhàn),根本輪不到別克。
甚至連別克的母公司通用,現(xiàn)在的日子也不好過。
雪佛蘭和凱迪拉克的銷量都在下滑,通用自己都忙著“保命”,哪里還有錢來補貼別克?
更無奈的是,其他巨頭的國際市場還很給力,別克基本沒國際市場了。
譬如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別克在美國的銷量只有20萬輛,這個數(shù)字真的不算好看。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別克在美國賣的很多車型,都是先在中國生產(chǎn)再出口回去的。
比如昂科威就是先在中國火了,才被運到美國賣。
可以說,美國市場不但沒有給別克提供什么幫助,反倒成了“拖油瓶”。
沒有中國市場的銷量“反哺”,別克在美國連車都賣不動。
更殘酷的問題還在于,老外都不認(rèn)為別克是“美國品牌”了。
因為早在2018年,《紐約時報》和《福布斯》就曾指出,別克更像是一個“中國品牌”,而不是“美國品牌”。
原因很簡單:同年份,別克超過70%的銷量都靠中國市場,美國只有20萬輛(對比當(dāng)年中國的108萬銷量)
說白了,別克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到了“非中國市場不可”的地步。
只要中國市場一涼,別克也就涼了。
所以,面對目前的這個情況,他們才會這么急。
03 光靠降價,真能解決問題嗎?
說實話,光靠降價,真不一定能救得了別克。
別克搞“一口價”,短期內(nèi)確實能刺激一下銷量,把庫存清一清,資金回流快一點。
可問題是,消費者現(xiàn)在買車,看的可不僅僅是價格。
尤其是新能源車這塊,大家更在意續(xù)航、智能化、配置這些“硬實力”。
比亞迪、小鵬這些品牌,不僅價格親民,技術(shù)上也一個比一個猛。
隨便拿出一款車,續(xù)航動輒500公里起步,L2+級自動駕駛、智能語音這些配置全都標(biāo)配。
再看看別克,降價是降了,配置上卻沒啥突破,新能源車型也沒什么拿得出手的亮點。
更關(guān)鍵的是,光靠降價,還可能把別克的“豪華人設(shè)”直接打崩了。
過去,別克主打的是“美式豪華”,一口價這種“跳樓價”操作,短期內(nèi)可能拉銷量,長期來看,卻像是在“自殺式清倉”。
便宜了,大家不覺得你厚道,反倒會覺得你是黔驢技窮。
等消費者一旦形成“別克就該便宜”的認(rèn)知,再想漲價可就難了。
總的來看,別克這波“一口價”,更像是放手一搏,賭的是時間和人心。
短期內(nèi),也許能靠降價續(xù)命,拖一拖總比直接涼了強。
但長期來看,光靠便宜,注定是條死路。
問題是,別克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轉(zhuǎn)型”呢?
這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
更無奈的問題還在于,諸多新勢力品牌,可不會停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