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你可以在國產品牌手里買到座椅通風、座椅加熱、360度全景影像等等,甚至現在有些品牌都能把高階智駕塞到價格更低的車型中。
但是反觀合資車,15萬,你可能連后排出風口都買不到,最舒適的配置也不過就是軒逸上的那張大沙發。
都說合資車的配置低,不可否認的是在同等價位中,國產品牌的車型在配置方面確實占了很大優勢,但這并不是“汽車工業的崛起”和“更有良心”,在這華麗的泡沫配置背后,底層邏輯是一場各懷鬼胎的“生存游戲”。

“等級森嚴”的合資車,配置是留給大哥的“貢品”
如果你仔細鉆研過合資車的品牌陣線,會發現這是一場精彩的“套娃”。
賣瘋了的卡羅拉后排不給出風口,這是因為凱美瑞很需要這個賣點。
本田神車-思域的座椅調節到2024年都是純手動,否則雅閣的電動座椅腰托又怎么能登得上臺面?
大眾速騰用了十幾年的機械儀表盤,難道大眾不知道時代已經快將此淘汰?對不起,想要液晶屏幕,你只能加錢上邁騰。

如果連凱美瑞都給你用上了座椅通風加熱等等一線功能,那自家的皇冠怎么賣?再貴一點的雷克薩斯又該怎么賣?
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確實是一種趨近于“病態”的等級森嚴制度,大眾集團自己也很清楚,連他們的品牌產品經理都說:“如果給高爾夫用上了奧迪A3的配置,那誰還花錢買四個圈?”沒辦法,你可以調侃他們的等級制度森嚴,大哥二弟永不會變,但這背后更重要的是,他們確實沒法變。

三大件已成定局,配置區分車型是不得已而為之
對于合資車型來說,用配置去區分車型等級,這并不是“黑心”的做法,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大眾、豐田、寶馬、奔馳等等這些,只要是產品線劃分足夠清晰的車企集團,他們能給的動力配置,基本都是榜上有名的佼佼者。甚至就連當初被罵慘了的奔馳1.3T三缸機,動力表現仍然比很多國產2.0T都要強勁。

本田1.5T的地球夢發動機系列,無論是在能耗方面還是動力方面,表現都讓國產發動機望塵莫及,而大眾的DQ381變速箱的換擋速度,是多少國產品牌DCT變速箱仍在努力的目標。
對于合資品牌來說,最多就是根據車型的等級不同,給的排量、高低功率有所差異,但本質的技術都是近乎一樣的。把自家花費重金打造的三大件都基本“平權”了,那能用來劃分的,也就只有這些配置了。

國產車堆砌的配置,是掩蓋短板的“障眼法”
很多國產車為什么要堆砌配置?一方面是因為在產品線方面,不需要給“大哥”留配置空間,更重要的是,在掀開機蓋之后暴露的技術短板,只能通過“堆砌配置”這種障眼法來進行。
某新勢力的神車給了8155的芯片+5塊大屏幕,但發動機卻還是那臺逆向研發90年代三菱的機器。
某網紅轎跑的電動尾翼+無框車門,拉風程度直逼奧迪A7,但換擋邏輯卻像棉褲腰,又松又亂。
甚至某豪華SUV,車內的Nappa真皮+香氛系統,感受簡直不要太舒服,但開起來才發現,底盤系統抄的是十年前CR-V的作業。

這些堆砌配置的背后,是很多自主品牌難以啟齒的“技術差異”。根據J.D.Power研究機構顯示,15萬級中,國產車的動力系統投訴率是合資車的2.3倍,某第三方拆解發現,國產混動車型的電機控制器故障率比豐田的THS要高47%,甚至有某國產品牌的工程師私下透露,他們品牌的1.5T發動機在熱效率上要比本田低6%。

汽配城和4S店維修的價格,揭開了這場配置游戲的終極真相
這場配置游戲,最為精彩的篇章,則是在汽配城和4S店中。
大眾朗逸原廠4000的CarPlay,在陳田汽配城只需要花費800,同樣在這里本田飛度用300塊就能改裝原廠的同款魔術座椅。
在陳田汽配城里,想給卡羅拉加后排通風,想給凱美瑞加座椅通風加熱,也不過千元。
這些在廠家中沒有給你的配置,這些因為“等級制度”而被卡住的配置,車主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解決。

而在國產車型中,某新勢力的大屏幕更換需要1.2萬,夠買好幾臺低配iPad,隱藏式門把手凍住一次,4S的解凍費用要高達三四千。甚至有品牌的激光雷達校準費用已經逼近萬元,不調?那就當沒買這個功能吧。
好像確實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了更多的配置,但這繁雜配置后續的養護成本、維修成本,卻成了很多車主繞不開的夢魘。
寫在最后
在這場“各懷鬼胎”的生存游戲中,我們很難判斷誰是贏家。合資車在守護百年以來的等級制度,用產品配置分級供養高端產品線,卡羅拉明明后排就能給空調出風,可它就是不給。而國產車則是在用豪華配置掩蓋自己的技術短板,遮羞式的行為主打一個“我才不跟你聊動力,我只給你看配置”。
或許這場比賽到最后也不見得會分出輸贏,但知嘹汽車會時常想起一位二手車商,他那天滿口黃牙,拍著身邊的卡羅拉對剛畢業的一位小伙子說了句,“信我!買它!至少還能再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