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迎來“退役潮”。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定,自2016年起,乘用車制造商需為電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如今,伴隨“八年之約”陸續到期,大量動力電池將陸續過保,面臨退役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140萬輛,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居首。這是一張值得驕傲的成績單,證明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但是,伴隨時間推移,將有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開始步入退役周期。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將達到104萬噸,而到2030年,這一數字或達到350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23年發布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不足25%。
“當一個產業具備商業前景時,不具備資質的企業容易蜂擁而入,導致環保問題和行業亂象。”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近期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專家媒體交流會上表示,目前電池回收領域一些企業存在重回收輕環保、環境事故頻發的問題,法治化監管刻不容緩。
超百萬噸!新能源動力電池退役潮來了
圖片由豆包AI生成提示詞:動力電池回收
“白名單”與“小作坊”
通常情況下,當電池容量衰減至80%以下,不能有效滿足新能源汽車使用需求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回收。
目前,眾多企業入局電池回收領域。為規范行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陸續發布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簡稱“白名單”),共涉及企業156家。退役動力電池進入白名單企業后,會經歷電池拆解、材料分離、有價金屬提取三個重要環節。
“比亞迪在上海投資建設的梯次利用工廠于2021年被遴選為綜合利用‘白名單’企業。在2024年,該工廠已回收近1.2萬噸廢舊電池。”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比亞迪依托各市的工業園,積極布局回收網絡,鼓勵舊電池優先進行梯次利用。梯次利用電池可通過被重新部署到儲能系統和移動通信基站等應用場景中,可實現舊電池價值的最大化利用。“過去四年,比亞迪在該領域投資近6億元。”上述負責人稱。
當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商業模式呈現多樣化態勢,包括第三方回收模式、電池生產商回收模式、整車企業主導的聯盟回收模式以及梯次利用商業模式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實際市場中,有大量“白名單”之外的“小作坊”活躍在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由于正規企業投資廠房、設備、環保處理、數字化等存在較高成本,而小作坊往往沒有相關投入,這也讓其在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中更具價格優勢。以三元鋁殼鋰電池包為例,2024年6月下旬,小作坊對其的收購價是2.2萬元/噸左右,大型企業的收購價則在1.9萬元/噸左右。
相關調查發現,部分“小作坊”在回收動力電池后,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拆解,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因對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處理不當,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退役動力電池性質特殊,一方面屬于危險品,含有鋰、鈷、鎳等多種金屬和化學物質,若操作不規范和處理不當,極易引發安全事故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又具備良好的梯次利用價值和再生資源價值。
一些退役動力電池雖然無法繼續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動力,但經過檢測和修復后,可應用于儲能系統、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實現梯次利用。對退役動力電池進行規范化、規模化、專業化再生利用,既是消除安全隱患、解決環保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緩解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上游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的有效途徑。如我國鋰、鈷、鎳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極高,嚴重依賴進口,通過回收退役動力電池獲取這些金屬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壓力,降低生產成本。
有待規范化發展
面對動力電池回收領域存在的問題,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提議:希望盡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推動規范運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強調,由于目前電池原材料價格較低,回收從經濟角度難以實現大規模盈利,因此不能僅依靠市場行為,還需通過法治手段加強監管、推動技術創新,并結合國際化的市場發展,才能確保電池回收產業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
2024年2月18日,新的《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開始實施,這一法規適用于在歐盟本地生產及進口的電池。《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設定了廢舊電池回收效率目標:2025年,鉛酸電池達到75%,鋰電池達到65%,鎳鉻電池達到80%,其它廢電池達到50%;2030年,鉛酸電池達到80%,鋰電池達到70%。
與《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相比,目前我國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尚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涉及的多為環境保護類的綜合性法律,內容寬泛且基礎,難以有效支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的健康發展。
政策法規方面完善的步伐在不斷加快。2024年12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旨在進一步規范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行為,以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新態勢。
《規范》對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管理要求進行了細化,并明確強化了綜合利用過程中的安全與環保責任。在梯次利用方面,規范對電池的檢測、分選、重組等環節提出了嚴格的技術標準和操作流程要求,確保梯次利用的電池安全可靠;在再生利用方面,對金屬提取工藝、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2025年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正式進入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方案》提出圍繞全鏈條管理,以數字化技術、法治化建設、標準化引領等手段破解行業難點,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綠色閉環”。強化全鏈條管理,著力打通堵點卡點,構建規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運用數字化技術加強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監測,實現生產、銷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就像給動力電池安裝了“數字身份證”,通過這個唯一的“數字身份證”,有效管理電池的來源、去向以及使用情況,從而避免非法回收和資源浪費。
伴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潮”的臨近,規范動力電池回收也應得到更多的重視。這不僅對于減少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真正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