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主的好消息又來了。3月21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充換電設施產業發展研討會暨綠色出行供需對接會上了解到,該市正在打造全市統一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無論車主擁有的是什么品牌的新能源車,都能夠通過“一碼通掃”便捷地找到所有的充換電設施。
同時,車主在武漢市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上的充電記錄還將計入碳減排積分,獲得補貼獎勵,這也是全國首創的新能源車充電的碳普惠場景。
“一碼通掃”讓車主隨時找到充電樁
當天下午,在武漢市充換電設施產業發展研討會暨綠色出行供需對接會上,華東地區首個市級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江城充”正式亮相。
記者了解到,該平臺定位為武漢市充電行業上下游生態的服務開放共享樞紐,規劃設計6大類、107小類功能,通過全面資源整合、信息互通,實現了政府監管、企業運營、用戶充電、電網互動等方面的全面數智化提升。
對于進入平臺的充換電企業來說,可以借助平臺,更精準地了解用戶需求,優化運營策略,降低運營成本。
武漢市充換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航介紹,目前武漢市發改委已經發布了相關的數據接入的通知,該公司也按照這一個通知要求,把相應的標準接口打通,同時已經完成了全市相當一部分比例的這個充換電運營設施的數據的接入:“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良好的一個生態了。”
這也意味著,對于武漢市的新能源車主來說,今后只需通過一個平臺,就能便捷地找到附近的充換電設施,無需在多個APP之間切換,大大節省了尋找充電樁的時間和精力。
“目前,我們還要在這個平臺上打造‘一碼通掃’的功能。這樣一來,武漢市的新能源車主在以后就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二維碼,掃到全市所有的充換電運營這樣的一個基礎設施。”李航介紹,“江城充”公共服務平臺能夠方便市民隨時隨地在武漢的各個角落開展充電掃碼:“目前來看,可能在今年的六月至七月,我們就會把它推向市面,到時候也會在所有的充電運營的場所張貼二維碼。”
充電運營商最多可開發碳資產3萬噸
在對接會上,記者同時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武漢累計建設改造充電樁35.9萬個,車樁配比達到了1.4:1,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025年,武漢市還將建設改造新能源汽車充電樁8萬個。在打造充電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的同時,武漢還在全國首創推出新能源汽車充電的碳普惠新場景。
在現場,武漢市充換電技術有限公司與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電-碳-金融中心、中碳資管公司成功簽訂《新能源車出行碳普惠減排量開發與收購協議》。這一合作不僅開拓了綠色發展領域的新商業模式,也為車主和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充電運營平臺與武漢市碳普惠的管理平臺對接以后,我們可以幫助充換電的運營企業去開發碳資產。”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電-碳-金融服務中心負責人楊軒介紹,對于車主而言,通過綠色出行獲得的碳減排量可以轉化為積分、補貼等形式的激勵,進一步降低出行成本,由此引導他們多采用新能源汽車出行。對于企業來說,參與碳減排量的開發與收購,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綠色形象,同時在碳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楊軒告訴記者,目前整個武漢市的充電運營商有近百家,一家運營商最多可開發碳資產3萬噸,充換電平臺數據與碳普惠體系融合后,通過數據整合和碳普惠方法學,可以幫助運營商把碳資產開發出來并且進行交易:“整個市場開發的話,可能會有上百萬噸,能夠進一步助力城市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與會專家也表示,武漢市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的推出,為進一步解決新能源領域現存問題,推動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將為車主和企業帶來更多的便利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