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個稅匯算清繳周期,一些購買了稅優健康險的用戶卻犯了難。澎湃新聞記者近段時間發現,部分納稅人在填報稅優健康險的個稅扣除信息前后,遇到了一些“困惑”。
有納稅人自動續保的保險產品在去年被納入稅優健康險,但在準備申報個稅扣除時發現保單上并沒有稅優碼;有納稅人購買了稅優健康險后按照年度2400元限額申報抵扣,卻被告知只能按照當年實際投保的月數抵扣;但也有城市的納稅人表示去年12月購買的稅優健康險,在個稅申報抵扣時可以按照2400元的年度限額抵扣;還有納稅人提供了稅優碼后還被要求提供合同、發票和支付憑證等……
澎湃新聞從業內了解到,金融監管部門已關注到相關情況,近段時間向相關保險公司了解匯總了問題,并與相關部門對接處理。
根據相關規定,投保稅優健康險后,用戶除了能獲得相應的保險保障外,還能在當年(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抵扣減免,稅前即可扣除,限額2400元/年(200元/月)。
此前,稅優健康險的購買和個稅抵扣流程較為煩瑣。2023年8月,稅優健康險擴容新政正式實施,金融監管總局明確了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平臺為適用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商業健康保險的投保人建立信息賬戶,生成唯一的識別碼,用于歸集和記錄相關信息,支持投保人進行個稅稅前扣除。
同一健康險產品,左為無法享受稅優的老產品,右為有稅優碼的稅優產品
對于有納稅人自動續保的保險產品在去年被納入稅優健康險卻未顯示稅優碼這一情況,相關保險代理平臺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老用戶如果有稅優的需求,只要在保單頁面點擊預約升級,下一年續保時就會自動升級成稅優款。
但在現實中,一些保險用戶選擇了自動續保,一般情況下并不會特別關注相關保單信息。上述保險代理平臺人士表示,相關產品的升級只是增加了稅優條款,其他產品條款沒有變,因此未對全量用戶進行提示,也是擔心影響面比較廣而打擾用戶。
對于上述情況,有保險公司總精算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老產品續保到稅優產品應該要重新確認,不會自動續保到稅優產品的,但要考慮升級流程體驗的問題。
一般而言,商業健康險的保單多以年為單位,但是在繳費時可以選擇月繳,也可選擇年繳。這也就出現了一種情況:假設某投保人在12月購買了一份一年期保費為2400元的稅優健康險,若按年繳,則在當年一次性繳清了2400元保費;若按月繳,則在當年僅繳納了200元保費。
不過,在進行申報個稅扣除時,究竟是按月抵扣還是按照按年抵扣,不同地區仍有差異。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其所在的城市有的區從繳費的首月開始算,有的按照一整年算。也有用戶稱,在同一省份,其所在的地級市是按年抵扣,隔壁市則是按月抵扣。
有地方稅務部門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稱,如果在扣繳義務人每月代扣個稅時實現抵扣,就是按月,如果在個稅匯算時實現抵扣,就是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