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當一眾車企高喊“全面電動化”時,吉利汽車CEO淦家閱在業績會上明確表態“燃油車仍是半壁江山,絕不放棄”,這番逆勢宣言將中國汽車產業的路線之爭再次推向臺前。
燃油車逆勢增長背后的“生存密碼”
根據吉利2024年財報數據,其全年總銷量217.7萬輛中,燃油車占比近六成,貢獻了超128萬輛銷量,同比增長14.4萬輛。這一成績與行業大勢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國內燃油車市場整體下滑18%,但吉利憑借中國星系列等爆款產品,在合資品牌腹地搶下市場份額,星越L連續多月奪得燃油SUV銷冠。淦家閱直言:“燃油車是吉利的技術護城河,更是全球化擴張的跳板。”
“油電平權”背后的戰略野心
吉利對燃油車的執著并非固守傳統,而是以智能化改造重構競爭力。2025年推出的“千里浩瀚”智駕方案,通過整合極氪、領克等子品牌技術資源,將高階智駕系統下放至燃油車。例如中國星系列已全系標配L2級智駕,未來還將搭載無圖化智駕功能。這種“油電共享技術基座”的策略,既降低了研發成本(2025年目標研發費率優化10%以上),又打破了“燃油車=落后”的認知定式。
海外市場則是另一張底牌。2024年吉利出口超40萬輛,同比增長53%,其中燃油車憑借成熟供應鏈和性價比優勢,在東南亞、中東等市場與日韓車企正面交鋒。淦家閱表示:“全球仍有45%的燃油車需求,這是必須抓住的增量。”
行業啟示錄:多元動力時代的生存法則
吉利的選擇折射出汽車產業的深層邏輯:在電動化滲透率超50%的中國市場,燃油車仍是現金流支柱;而技術復用帶來的規模效應,讓“兩條腿走路”成為可能。正如吉利控股總裁桂生悅所言:“資本市場終將實現‘油電平權’,沒有燃油車業務反成缺陷。”
這場燃油車保衛戰,或許正為行業開辟第三條道路——不以能源形式論英雄,而是用智能化重新定義產品價值。畢竟,消費者的選擇從來無關技術路線,只關乎能否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