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星科學家智能體”發布。 上海閔行區教育局 供圖
3月31日,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和上海市科創啟明星協會全新發布了“啟明星科學家智能體”,學生可以通過AI向科學大咖提問、獲取科學知識。
AI已逐漸融入上海的中小學課堂。此前的1月,上海市虹口區教育局發布了《虹口區學校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暫行管理辦法》,這是國內基礎教育領域最先發布的區域層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管理辦法。目前,虹口區已搭建了包括“數智小虹”在內的名師數字分身、學科教學、協同育人等100多個智能體。
全國首批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的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也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高中教育中的應用,構建了“數智學谷”自主學習生態系統。每周二下午,面向全體高一學生開設多門選修課,強化科技前沿與人文素養的多元培育。
此外,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于3月中旬發布了《在教育教學中使用AI的規范(試行版》),引發多方關注。
關于AI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上海市教委在2024年就已發布了《上海市推進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2024-2026年)》,指出上海中小學的AI教育規范以市級統籌為主,強調課程標準化、師資專業化、場景創新化。
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的《在教育教學中使用AI的規范(試行版》)屬于較早落地的校級細化方案。對此,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校監唐盛昌介紹,為制定該規范,學校就師生使用AI的情況展開調研,結果顯示學校約75%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使用過AI;在小學部的受訪學生中,約65%每天使用AI,這一數據在初中部受訪學生中更高,超過70%。
在唐盛昌看來,是否應該支持師生使用AI并不是一個簡單的“yes or no”的問題,而需“分類討論”,設置相應的規范引導師生合理使用。學校出臺AI使用規范,就是希望師生必須負責任地使用AI工具。
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課程研發部負責人張燕靜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學校的“數智學谷”依托生成式AI技術,構建了“三層四維”的學習生態模型,希望學生通過智能工具開展自主學習。“學習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獲取過程,學生們在開放、多元、互動的環境中,主動探索、協作創新,不僅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AI已融入課堂中。 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 供圖
面對AI撲面而來的趨勢,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將之比喻為“‘狼’真的來了”,大家已經切實感受到了它對于學習、生活有影響甚至是沖擊,“AI時代會重塑教育教學方式以及師生關系。”
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如何乘風破浪、順勢而為?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百艷認為,在積極擁抱技術的同時,必須警惕效率陷阱,避免過度依賴AI、忽略教育的人文屬性,教育數字化轉型,必須以人的發展為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