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速騰聚創發布2024財年年報,該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6.49億元,同比增長47.20%,實際經營虧損則從9.4億元降至5.8億元,同比收窄38%,歸屬母公司凈虧損4.82億元,同比減虧88.89%,基本每股收益為-1.11元。
在業績交流會上,速騰聚創CEO邱純潮表示,“我們內部的目標依然是激光雷達板塊在今年下半年某個季度實現單季度的盈虧平衡點,有望在2026年實現全年的盈利。”
產品價格持續下探
2024年,速騰聚創激光雷達總銷量約54.42萬臺,來自銷售產品的收入達到了15.3億元,同比增長59.2%。
其中,ADAS產品銷量達51.98萬臺,市占率全球第一。來自此部分的收入達13.35億元,同比增長71.8%,成為速騰聚創的核心增長動力。
在不斷下沉的市場中“以價換量”,是激光雷達近年來的主趨勢。
2021年至2023年,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價格從1萬元下降至約 3200 元。2024年,部分被用于ADAS應用的產品平均單價進一步降至2600元。2024年4月,速騰聚創更是推出的MX激光雷達,定價不到200美元。
另一家激光雷達龍頭禾賽科技的產品平均單價從2022年Q2的35869元/臺大幅下降到2024年Q3的4023元/臺,下降幅度接近90%。其最新產品ATX也把價格下探到200美金,并提出更進一步的目標——國內市場禾賽ATX可滲透至10萬元級的車型。
東吳證券預測,激光雷達價格有望從2023年的3800元降至2032年的1650元,市場規模從2023年的0.4萬臺提升至2032年的19.2萬臺。
目前,得益于技術的快速迭代和規模效應,“以價換量”在激光雷達領域還算不上是虧本買賣。
據邱純潮介紹,速騰聚創深汕MARS智造基地一期已投產,年產能達到170萬臺,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200萬臺。
財報中提到,由于自研MEMS固態技術與芯片化戰略,雖然產品價格下降,速騰聚創ADAS的毛利率卻從負轉正至13.4%,綜合毛利率從8.4%躍升至17.2%。截至3月,速騰聚創已獲得30家車企、超100款車型的量產定點,其中有超10款為15萬-20萬元級別車型。
不過,激光雷達市場份額高度集中,且頭部間競爭激烈。
2024年,以裝機量計,速騰聚創、華為技術、禾賽科技分別占據了33.5%、27.4%、25.6%的市場份額。而這一座次在今年1月又有了變化: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速騰聚創被華為技術、禾賽科技超越,退居第三。
此外,據汽車行業業內人士透露,此前較為穩定的獨家供應正在被打破,AB供正在成為車企的選擇趨勢。在此之中,若成本優化不及預期,激光雷達企業的毛利率可能再度承壓。
探索具身智能領域
與此同時,機器人領域成為速騰聚創的“第二戰場”。
研究表明,受機器人出貨量提升及單臺機器人激光雷達安裝數量增加所推動,預計全球機器人激光雷達解決方案市場將以50.6%的復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到2030年,有望達到2162億元市場規模。
在禾賽科技去年12月的激光雷達出貨量中,已有超過2萬臺是機器人激光雷達,占比超五分之一。據悉,禾賽JT、QT、XT和Pandar系列產品已實現全場景機器人覆蓋,可以靈活應用于人形機器人、移動機器人、配送機器人、清掃機器人、割草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
2024年,速騰聚創確定了做“機器人技術平臺公司”的戰略,定位為機器人供應鏈企業。
在年報中,速騰聚創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探索具身智能領域,并確定了清晰的創新業務戰略:立足整機,研發通用機器人開發平臺;依托在AI上的積累,推出了機器人“上半身”的精細操作方案與“下半身”的自主移動方案;采取“硬件開放+基礎模型開源”的策略,打造開發者生態。
報告期內,速騰聚創將超40%的研發費用都用于AI機器人等創新業務,全年投入約2.5億元。2024年,速騰聚創來自機器人及其他領域的收入為1.98億元,同比增長6.4%,覆蓋工業倉儲(Agilox、Fox Robotics)、無人配送(新石器、Coco Robotics)等領域的頭部玩家。
2024年,速騰聚創機器人及其他激光雷達產品的毛利率達34.5%,顯著高于ADAS領域。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人形機器人很熱,并且處于初期階段,零部件的供應鏈都不完善,所以激光雷達的利潤比較高。速騰聚創提前布局的戰略可以說是比較具有前瞻性。”
2025年,速騰聚創先后發布了第二代靈巧機械手Papert 2.0和機器人視覺新品Active Camera平臺首款產品AC1。目前,速騰聚創已與全球超過1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據介紹,第二代靈巧手Papert 2.0預計在2025年內量產。邱純潮還表示,明年速騰聚創在泛機器人激光雷達的出貨量“有望突破六位數”,即超10萬顆。
截至 4月1日15:48,速騰聚創報價 38 港元/股,總市值 179 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