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朋友準備買車,在兩款車上糾結起來了。
一邊是豐田混動,名聲在外、省油耐用;
另一邊是比亞迪的插混,新技術、配置高、還能上綠牌。
兩款車他都試駕了三次,最后還是選了。
我問他為什么,他只說了一句:“開起來差太多了。”
這句話當時沒多想,現在越琢磨越有意思。
因為以前大家都偏愛豐田雙擎,覺得他家的車“省油、靠譜”;
可能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寧愿花差不多的錢,買比亞迪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事!
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或許覺得是“政策使然”,就像開頭提到的:
比亞迪能上綠牌,不行——這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偏好!
但事情,可沒這么理所當然。
因為豐田也不是沒出過插混車,像它的卡羅拉雙擎E+、雷凌雙擎 E+就是插混。
放到如今來看,也可以上綠牌,但銷量好嗎?
不僅不好,甚至還停產了!
為什么同樣能上綠牌,結果卻差這么遠?
顯然,和政策無關。
因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了,沒有什么特殊優勢了。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
很核心的原因,在于豐田的混動,或者說插混,性價比真的太低了。
先不說那套雙擎混動系統用了多少年,技術幾乎沒啥升級;
就拿它曾經主推的雷凌雙擎E+來說,當初售價高達20.38萬到21.88萬。
看著價格還行,但你一打開配置表,心立馬就涼了——
這個價位,居然還是個緊湊型轎車:
沒標配全景天窗、沒L2輔助、連中控屏都小得可憐;
動力也是一貫的“佛系”,純電續航剛剛50公里出頭——
可能你還沒感受到“電”的好處,發動機就搶著上線了。
這種體驗,說它是插混,倒不如說還是一臺“掛著電池的油車”。
再看比亞迪這邊,現在的產品是越來越卷、越來越有誠意了:
別說20萬的預算了,10來萬的插混車,純電續航就能跑150公里。
不僅如此,支持快充、配備智能駕駛、全景天窗、座椅通風加熱、手機NFC鑰匙……
功能一個不少,體驗一步到位。
你說,這咋比?
僅僅是配置也就罷了,很多人并不在意這點,覺得產品省油好開就行。
但問題是,在這個領域,豐田也和比亞迪也有不小的差距了。
倒不是說豐田沒技術,而是它的技能點,點錯了地方。
說白了,這十年里,豐田一邊把資源押在了傳統油車的穩定性上;
另一邊把未來賭在了“氫能源”上,始終對純電和插混半信半疑。
結果就是——油車賣不動了,氫能源又遲遲落地不了。
眼看著新能源大潮一波接一波,豐田卻像個“固執的匠人”,始終慢半拍。
這直接影響到了它的混動技術。
你看,比亞迪的插混是什么?
是電驅為主、發動機為輔的技術路線,是在向“電車體驗”靠攏;
而豐田的雙擎呢?
本質上還是油車為主、電機打輔助,哪怕掛上插電,也改不了“油為核心”的底子。
兩者的思路就完全不同。
這就像兩個人學游泳:
一個天天下水摸索,一個天天在岸上研究理論模型,十年后誰更擅長,顯而易見。
而消費者能不能感受到技術差距?當然能。
你踩下電門的瞬間、你上高速切換動力的那一下、你堵車時的絲滑與否...
這些都不需要什么專業知識,身體會老實告訴你答案。
所以問題不在于豐田有沒有技術,而是它的技術,已經和當代消費者的期待錯位了。
總的來看,不是豐田不行了,而是它沒能跟上我們變化的需求。
新能源不是把電機,往油車上一裝就完事了。
用戶要的是更好的生活節奏、更聰明的出行方式。
很顯然,豐田在這方面有所欠缺,而比亞迪做得更好。
因此,也不怪大家越來越喜歡比亞迪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