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武漢市教科院“紅色教研進班組”活動在武漢市七一中學展開創新探索。該校楊雯倩老師展示的《多彩地鐵·駛向春天》示范課,巧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構德育課堂,為現場老師們呈現了一場“知識習得”與“價值引領”深度融合的教學實踐。
示范課的“描繪春天”環節,一場人機創意對決引發深度教學思辨。當學生接到為地鐵12號線設計主色調的任務時,AI工具DeepSeek迅速生成“春櫻粉”“江湖藍”等配色方案,而孩子們的作品卻讓課堂綻放出意料之外的驚喜。
學生“亞洲金”的設計更有“江城味兒”:“12號線是武漢的金環,原因不僅是因為12號線是全亞洲最大的環線,它穿過了百步亭居民區、白沙洲居民區、南湖居民區、青山居民區、國博中心等一系列地點,這樣可以方便人們在這些居民區出行;其次亞洲金是一個國際化的名字,12號線經過國博中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出口和平臺,通過國際博覽會,我們可以促進武漢乃至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落實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
“相比于AI程序化的取色方案,原來我們的孩子們比機器更有創意,更有溫度,更有個性化,更有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江城人的江城味兒。”楊雯倩老師說,本節課中,人工智能是照亮學生思維的一束光,但真正溫暖課堂點亮課堂的,是孩子們富有創意的設計,通過自主對比,學生漸漸從“被動接受結論”轉向“主動批判思考”,強化“辯證看待技術”的倫理意識。
“技術終將迭代,但教育者的使命永恒——培養會思考、有擔當、有溫度的人。因此,我們運用人工智能而不依賴人工智能,帶著批判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才能實現技術理性與教育溫度的雙向奔赴。”楊雯倩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