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的好消息還沒結束,買房一族又迎來新政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3月31日發布的新版《住宅項目規范》正式敲定,5月1日起,所有新建住宅必須滿足層高不低于3米、4層以上裝電梯、墻體隔音升級等一系列“硬指標”。這份被稱為“好房子國標”的文件,直接把居住品質的底線拉高了一個臺階。但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也來了:新房成本漲了,房價會不會跟著漲?那些還在賣的老樓盤會不會被“卷”到降價?
先看新國標的核心變化。層高從過去建議的2.8米變成強制3米起步,臥室和客廳的凈高也提高到2.6米以上,這意味著開發商再也不能用“偷空間”來壓縮成本了。同時,新規對電梯配置、隔音性能、陽臺欄桿高度等細節也全面升級。比如過去一些6層老樓不裝電梯的“省錢操作”徹底行不通,4層及以上住宅必須配電梯;墻體和樓板的隔聲要求更嚴格,樓上拖凳子、跑跳的聲音能被擋得更徹底。
不過,最讓買房人糾結的,還是成本增加會不會推高房價。專家們給出了關鍵分析:**建筑成本提高≠房價上漲**。比如層高增加20厘米,看似要多用建材,但中指研究院曹晶晶指出,房企完全可以通過智能建造技術(比如造樓機、裝配式施工)來降低成本。廣東住房研究中心的李宇嘉更是直言,現在新房市場的主力買家是改善型人群,他們愿意為更好的居住體驗多掏錢,“只要品質到位,價格略高也能接受”。換句話說,新國標倒逼房企提升產品力,但市場競爭和科技進步反而可能讓成本可控。
而對于正在賣的老樓盤,沖擊可能比想象中小。李宇嘉分析,現在改善型新房早就“卷”起了品質上限:許多高端項目層高已經做到3.1米甚至更高,隔音材料也用上進口貨,這些樓盤的標準早就超過了國標底線。反倒是那些剛需老盤,本來就和改善型客群不重合,影響有限。不過,政策實施后,開發商拿地時會更注重成本測算,未來可能出現兩類產品:一類是貼著國標底線造的“基礎款”,另一類則是用更高配置搶市場的“升級款”。
當然,買房人最該關注的還是實打實的福利。新國標實施后,購房者不用再擔心開發商在層高、電梯等基礎配置上“打擦邊球”,住宅的安全性、舒適性有了國家兜底。比如過去有些項目為了省成本,把層高卡在2.8米,裝完吊頂后顯得壓抑;現在3米的層高配上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空間感直接升級。再比如強制電梯配置,讓老人、孕婦上下樓更方便,二手房轉手時也更容易被市場認可。
至于房價走勢,短期來看,新規可能會讓部分區域的新房價格出現結構性調整,但長期仍由供需關系決定。就像專家說的,現在買房人越來越看重品質,開發商與其糾結成本,不如把心思花在提升產品競爭力上——畢竟,愿意為“好房子”買單的人,從來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