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汽車產業巨變的時代,當-軟件定義汽車-與-能源結構重構-的更替敲響時代變革的鐘聲,當技術浪潮與消費代際的交織沖刷市場的航向,當算力、AI、自動駕駛、5G這些新概念打造出一個個新賽點,百年汽車產業已然走入十字路口。
然而,當我們深入剖析市場格局時,會發現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現象。
一家百年的德國豪華巨頭正成為解構傳統豪華規則的-破局者-,更準確的說,它竟在繼承與發展中用創新改變游戲規則,又一次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3月26日,2025寶馬中國創新日在寶馬北京研發中心舉行。
寶馬中國團隊不僅展示了-新世代-智能座艙、AI融合與電子電氣架構的跨越式突破,更宣告了寶馬的百年-駕駛樂趣-基因持續煥新,迸發出蓬勃而獨特的生命力。
智能座艙:以人為本的感官革命
如今手握消費主權的新時代消費者要的不僅是四個輪子的移動工具,或者是身份認同的符號,更期待的是承載數字游牧生活的智能終端。
這種消費意識的躍遷催生出-苛求-的需求:每一分預算都要轉化為可感知的價值,而最直觀的載體就是智能座艙。

審視當下市場,自主品牌堆砌屏幕的打法已顯得審美疲勞,乏于革新的豪華品牌只能收割保守派,而寶馬新世代帶來的超感智能座艙,卻正在以劃時代人機交互重塑汽車駕乘體驗。
寶馬的智能座艙革新始于對駕駛者視覺與注意力的科學解構。
基于-視覺錐-理論,座艙內的信息被分層布局:核心駕駛數據(如車速、導航)置于駕駛者中央視野,而娛樂與舒適功能則分布于周邊區域。
這種設計通過減少視線切換頻率,將駕駛者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路況上,真正實現-眼不離路,手不離方向盤-,這是一種機械與人體需求的和諧共鳴。
與此同時,寶馬用-視平線全景顯示-技術取代傳統儀表盤,將4K級信息投射至納米涂層風擋玻璃,即便在強光或佩戴偏光墨鏡時也能清晰可見。
這一創新不僅讓傳統儀表盤-消失-,寶馬還創新帶來縱向雙輻方向盤,令-三九點-握持感更貼合,極限操控更穩定。
這些進化可不是什么憑空想象的黑科技,而是寶馬團隊深入研究了600萬中國寶馬用戶的駕駛習慣和視線數據,得出的一套最符合人類本能的交互設計,這就是新世代車型智能座艙的體貼之處。

一場"以人為本"的感官革命正悄然上演。
不僅如此,寶馬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還支持擬人化溝通、多智能體協同及開放生態整合,能夠實現精準意圖捕捉、復雜指令解析、模糊語義理解及嚴謹邏輯推演,打造-秒懂-用戶需求的智能交互體驗。
寶馬還將在4月份上海車展率先展示 -用車專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侶Travel Companion- 兩大AI智能體,進一步拓展智能座艙的應用場景。
這兩大AI Agent展現完備的智能交互能力,實現移動出行、第三空間與生態服務的無縫鏈接。
智能駕控:駕趣邁入2.0時代
當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通過疊加電機堆砌出驚人的數據,給人們留下一種能輕松獲得強勁動力,解鎖-高性能車-的錯覺,而寶馬深深懂得-馬力易得,駕趣難尋-。
基于此,寶馬新世代展現了將-駕駛樂趣-這一百年基因注入智能時代的雄心。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表示-BMW不是將智能設備置于車輪之上,而是將其融入汽車的骨骼和血脈,創造顛覆認知的駕駛動態表現,讓每個駕駛者都能獲得到像頂級賽車手一樣的感受。
-
創造顛覆認知的駕駛動態表現的基礎就是寶馬自研的-駕控超級大腦-(Heart of Joy)。
這項技術就像汽車的神經中樞,把動力系統和底盤控制這兩個原本各自為政的家伙,靈活地結合在了一起,集成動力傳動、制動、能量回收等核心功能,并通過高速數據傳輸網絡,將決策延時壓縮至1毫秒內,處理速度較以往提升10倍。
以此為基礎的寶馬的動態性能控制系統(DPC)則是通過軟件凝聚了寶馬在駕駛動態領域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技術積淀。
從紐博格林北環的極限調校,到賽場競技的千錘百煉,寶馬積累的動態性能相關的海量經驗和決策方案都將匯聚于此。
通過-駕控超級大腦-與精準調校的寶馬動態性能控制軟件協同配合,這意味著搭載相關技術的新世代車型,能更好的預判彎道、精準分配扭矩,甚至在濕滑路面瞬間調整車身姿態,實現在各種駕駛場景下都可為駕駛者帶來更加順暢的操控體驗。

這就是寶馬,永遠為消費者帶來頂級的駕駛樂趣。
當然,新世代車型除了擁有更靈活的-大腦-,還擁有了更健壯的體魄,全新電子電氣架構為寶馬軟件定義汽車的下一階段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土化生態:多點布局煉就-中國式智能-
現在豪華品牌車企普遍面臨兩個痛點,一個是性能與智能的平衡,另一個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融合,而從寶馬發布一系列新技術、新功能來看無疑已經成功破題。
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寶馬通過持續深化研發布局,構建了全方位創新生態,以體系化實力引領技術革新。
站在全球智能化浪潮沖擊的最前沿,寶馬的研發布局將自研和合作的精華兼收并蓄,畢竟若面對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而無視,如入寶山空手回。
寶馬在中國構建了北京、上海、沈陽、南京四大研發中心,涵蓋軟件開發、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研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