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市硝煙彌漫,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市場不確定性。在這場混戰中,日系巨頭豐田汽車(TOYOTA)悄然布局,其純電BZ家族五款車型即將在上海國際車展集體亮相,4月末更將全球首發一款神秘新車。面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這家老牌車企正試圖通過加速本土化破局。
【事件聚焦】
BZ家族“全員到齊”
4月4日,上海新能源春季車展上,豐田展臺成為焦點。BZ系列從緊湊型SUV到跨界轎跑悉數登場,其中一款尚未命名的“全球首發車型”吊足觀眾胃口。業內人士透露,該車可能搭載與寧德時代聯合研發的固態電池,續航突破800公里。
“關稅戰”下的合資困局
2025年中美貿易摩擦持續發酵,部分進口電動車關稅飆升30%,特斯拉、奔馳等品牌紛紛轉向本土化生產。而豐田作為中日合資代表,既要應對中國品牌(如比亞迪、蔚來)的價格戰,又需化解供應鏈成本壓力。
本土化“三步走”戰略
研發本土化:豐田中國研究院年內將擴招500名工程師,聚焦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
供應鏈本土化:與比亞迪合作刀片電池技術,降低對日系供應商依賴;
營銷本土化:邀請中國電競選手代言,對標年輕消費群體。
【背景深挖】
日系車的“電動化焦慮”
相比德系大眾ID.系列、美系特斯拉的激進轉型,豐田此前被詬病“押注混動,純電滯后”。2024年其全球純電銷量不足5萬輛,遠低于比亞迪單月銷量。此次BZ家族集結,被視為“破釜沉舟”之舉。
中國市場的“生死局”
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預計突破50%,但競爭已進入“淘汰賽”階段:威馬、高合等新勢力相繼出局,傳統車企加速分拆電動品牌(如廣汽埃安)。豐田若想站穩腳跟,必須用“中國速度”跑贏市場。
【行業觀點】
分析師點評:
“豐田的挑戰在于品牌認知轉型。中國消費者對其印象仍停留在‘省油耐用’,而非‘科技先鋒’。”——中金公司汽車行業首席李明
競品動態:
本田e:NP2、日產Ariya同期降價促銷,日系三強打響“電動內卷戰”。
【用戶視角】
消費者反饋:
“BZ4X去年因軟件問題召回,新款敢買嗎?”(上海網友評論)“如果續航真能到800公里+華為車機,我會考慮。”(北京潛在車主)
【結語】
2025年車市“馬太效應”加劇,豐田的電動化反攻能否奏效?答案或許藏在4月上海車展的鎂光燈下,更藏在供應鏈、研發、營銷的“本土化深水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