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中國市場學會聯合發布《閑置二手電商平臺的社會經濟價值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作為循環經濟和共享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閑置二手電商在促消費、促進創業就業、落實以舊換新政策、推動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李勇堅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閑置二手電商平臺可以加速商品流通速度和提高購買頻次,激發新產品更新換代,起到擴大消費的作用。《報告》顯示:“城市的閑置二手電商交易額每增加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0.1%。”
二手電商促消費、帶動就業
所謂閑置二手電商,根據《報告》中的界定,是指物品所有者將自己不再使用,但仍具有使用價值的閑置物品通過電商平臺進行買賣、租賃、置換、捐贈的行為。物品通過交易實現二次流通,在其生命周期內實現價值利用率最大化。
記者了解到,國內二手電商的發展已經歷了三個階段:探索期(2002年—2017年)、市場啟動期(2018年—2020年)、高速發展期(2021年—2025年)。據中國舊貨業協會統計數據,二手流通線下交易額達到5520億元,同比增長15%。這一數據反映了二手市場的巨大潛力。從市場格局來看,現有二手電商平臺涵蓋綜合類平臺和消費電子類、圖書類、時尚服飾及配飾類、奢侈品類等垂直領域平臺,并且行業里已出現閑魚、轉轉、萬物新生等頭部平臺,主流商業模式包括C2C、B2C、C2B2C、B2B等。
“很多人往往認為購買二手商品是消費降級的表現,會擠壓新產品的消費空間。但課題組經過調研和實證研究發現,二手電商平臺可以加速商品流通速度和用戶購買頻次,激發新產品更新換代,起到擴大消費的作用。”李勇堅如是指出。《報告》顯示,閑置二手電商平臺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提升居民收入以拉動居民消費,其中高收入城市這種效應更加明顯。
而在促進創新創業方面,李勇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閑置二手電商平臺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創新創業試驗田,能夠幫助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者提高創業技能和素養。平臺不僅可以賣二手商品,還可以把人們的閑置時間及技能作為服務來出售,促進零工經濟領域的創業。”
《報告》以閑魚平臺作為調研樣本,對閑置二手電商帶動就業量構建了基本模型并進行了測算,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閑魚平臺共帶動全社會就業407萬人。
閑魚公共事務總監童淑婷透露,目前閑魚的注冊用戶數破6億,日均閑置商品發布量超過400萬件。平臺用戶中95后占比超過四成、00后超過兩成,呈現出顯著的年輕化趨勢。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許多年輕人在閑魚平臺利用技能與興趣開展副業,比如老年人陪診、配音、代遛狗等,這些“輕創業”的實踐幫助年輕人增加了收入、積累了創業經驗,同時也拓展了線上服務型消費的新場景。
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看來,《報告》課題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其得出的數據結論也具有開創性。我國正在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消費者對于二手商品交易的接受度和意愿也不斷提升,二手商品的交易需求必然會被大量催生出來。
《報告》還指出,閑置二手電商平臺通過三個重要渠道推動了綠色發展:一是通過促進閑置資源的高效流通和再次利用,從源頭上大幅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和碳排放;二是平臺進行綠色倡議,推動低碳減排,比如閑魚發起的“綠色合伙人”這些綠色公益活動,鼓勵號召公眾主動參與到綠色生活實踐中來;三是通過碳減排標準和碳積分賬戶,以數字化助力“雙碳”發展。
歐特歐咨詢董事長羅興認為,關于二手電商平臺與促消費之間的關系,《報告》的出爐標志著已就此達成了廣泛共識,即二手電商平臺的出現滿足了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國內二手電商的趨勢及問題
中國舊貨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常大磊指出,二手商品的流通有利于推動新商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同時也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
《報告》觀察分析了歐洲Vinted、美國Poshmark、日本Mercari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主流二手電商平臺,同時結合國內市場的發展現狀和特點,總結了我國閑置二手電商發展的趨勢,我國二手電商市場呈現出數智化、興趣化與社區化、線上線下協同化、服務多元化等趨勢。
其中,數智化是未來二手電商行業的長期化趨勢。近年來,人工智能這些新一代數字技術火熱發展,二手電商平臺也迎來了降本增效的機會。閑魚方面介紹,該平臺從去年開始加碼在AI應用方面的探索,將AI融入閑置交易的全鏈路,如售前環節提供AI一鍵發布功能,售中環節提供AI智能托管服務。截至2025年2月,閑魚全線AI產品覆蓋用戶數超過1020萬。
李勇堅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在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方面已經較為完善,無論是政府還是平臺,也都在積極引導消費者參與二手交易和以舊換新。但是,我國二手電商平臺發展中,仍面臨著信任機制有待完善、社會參與的合作機制需要加強等問題。從合作機制來看,形成良性互動機制,能夠更有效地推動二手交易市場的發展。國內各社會組織對于二手交易的參與程度不夠,生產商和二手電商平臺之間的渠道尚未打通。
基于此,《報告》從二手電商平臺和政府監管兩個主體的維度分別提出了建議措施。作為電商平臺,應當著重在交易透明度提升、信用評估機制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健全以及推動行業協同發展方面努力。而作為政策制定及監管治理方,相關部門要加大各項支持政策,建立閑置二手電商相關的交易制度及標準規范體系,建立全鏈條的二手電商服務體系。與此同時,要完善消費者教育、人才建設等,推動建立可信任的交易環境,可試點將二手交易中的行業納入個人征信數據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原所長王微指出,我國在商品消費方面已進入提質階段,消費者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快速提升,而耐用消費品、高品質商品進入二手交易范疇,通過多次利用來提升其使用價值,有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王微看來,二手電商市場的另一個重要趨勢在于專業化,因為二手商品市場涵蓋范圍廣、品類多,每個品類在流通規律、交易標準、認證檢查方法等差別很大,所以無論是線下發展,還是線上電商平臺,二手交易的專業化是需要強調的,這也是從政策監管和治理視角需要注意的。
中國循環經濟學會秘書長侯允提出,整個二手交易平臺的治理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標準體系的建設,二是信用體系的建設,即專業化和合規化。
商務部研究院電商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則建議,各二手電商平臺需要針對不同的市場進行分類、分層,推動二手電商發展更加專業化。除此之外,基于二手交易社區化、興趣化的趨勢,可以積極關注并運用視頻、直播等方式打造高效交易、交流互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