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工智能之前,我們先回溯到其根源——人類智能。人類智能不僅孕育了人工智能,更為其不斷進化提供了原始動力。近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令人矚目:從2022年的高中生水平,到2023年逐步達到本科生水準,2025年初甚至能匹敵博士生的深度與廣度。人工智能正以驚人的速度逼近人類智慧的領域,與人類智能逐漸齊頭并進。
隨著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的崛起,這兩種智能形態正逐步融合,在未來形成一種“混合智能”。回顧人類的進化歷程,以往所有的飛躍都依賴于純粹的人類智慧;而未來的進步,將不再是單一大腦的獨角戲,而是人腦與人工智能協同構建的全新智腦。這種融合的進化,不僅重新定義了智能的邊界,也昭示著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紀元的到來。
對每一個個體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屬于自己的天賦,發現內心真正熱愛的事物,并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后,在面對一個接近全知的AI時,將自身獨特的能力與AI已有的強大能力融合,通過快速而深入的人機互動,實現自我在某一領域的飛躍式成長。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除了小學時簡單的涂鴉,我對繪畫一無所知。然而,自從2023年7月開始接觸AI繪畫,我迅速并瘋狂地愛上了它。截至2025年3月,我已創作超過7萬幅AI畫作,并在全球范圍內成功舉辦了5次個人畫展,更在探索中提出了一些AI繪畫領域的新美學理論。
從我的經歷可以看到,通過AI的賦能,我們可以實現“零知識啟動、高知識生產”的跨越式成長。因此,在當下最關鍵的任務,就是積極地與AI進行互動,找到自己獨特的天賦點、熱情點和興趣點,借助AI的力量,進入一種由極致興趣驅動的人機共生狀態,持續提升自身能力的上限。
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教給人們技能,而是要啟發人們的思想和智慧。國家要強大,人才最重要,而培養人才的基礎就是教育。如果教育只停留在技能層面,人就永遠只是工具。但教育若能讓人掌握智慧,就能引領人工智能的未來。所以說,政策是翅膀,產業是工具,教育才是根基,三者結合才能真正立于全球AI發展的前沿。
我們期望,有一天當AI擁有如愛因斯坦般的智慧時,人類也能借助這種力量涌現出一萬個愛因斯坦般的人才。
在AI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前提,是善用并深耕那些免費開源的大模型。在這方面,中國的DeepSeek已有了一定的優勢。當我們熟練運用并充分發揮免費AI工具的潛力,同時發展知識庫、智能體、工作流,以及輔助決策和預測系統,便可水到渠成。
從數字世界跨越到現實物理世界,憑借視覺大模型、語言大模型、行為大模型的融合,我們足不出戶,便能在虛實之間實現平行操控整個工作環境。這是人類走向更高自由、實現更徹底勞動解放的必由之路。
而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需要與世界同行。唯有全人類共同參與開源、共享、免費的大模型研發,才能真正推動知識的平權、智能的普惠,甚至于幸福的共享。在這個開源協作的時代,每個人的智慧、每個國家的努力,都將匯聚成推動文明進步的共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