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消費,已經不談怎么刺激了,開始談預期。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缺少預期,依賴消費補貼、發券這類引“錢”出洞的手段刺激消費,不會達到李稻葵說的四倍乘數效應;那只是一個選擇性的數據,源于疫情期間上海的測試,而不是東北鶴崗的市場生態。

我們只能看宏觀數據。
首先影響預期的是房地產,是房地產帶來的高負債率。房貸在中國家庭債務的占比太高了,按黃奇帆的數據,中國居民杠桿率從 2008 年的 18% 快速攀升,很多城市家庭負債率已達 60% - 70% ,主要就源于房地產。如果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這將是一個很可怕的狀況,房價下跌,房產市值低于貸款余額,就成了“負資產”,這還怎么刺激消費?所以專家們一直呼吁發鈔,發鈔也有疑問,發多了是通脹,發少了還不夠扛債。辜朝明的“負債表衰退”,是對中國現狀準確的描述。

對居民來說最大的利好不是消費補貼,那都是“花樣滑冰”,房貸利息才是影響家庭消費的核心要素。很多發達國家長期維持低利率在 2% 以下,中國樓市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房貸利率調了又調,大部分地區仍在 4% - 5% 左右。以一套價值 200 萬的房子計,貸款 140 萬,30 年等額本息還款,利率 5% 時,每月還款額約 7500 元;若利率降至 2%,每月還款額可降至約 5000 元。每月多支出這 2500 多元,對家庭日常消費影響非常大。在高利息支出下,家庭用于其他消費的資金被嚴重擠壓。然而現在是一個黑色幽默的時代,辜朝明建議實行零利率,對千千萬萬個家庭多好的事,可他是日本人,說的是西方那一套,于是,國內的網紅專家痛斥是陰謀,老百姓自己也認為零利率是一個坑中國人的方案。
消費能不能提振,從學理上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就是提高收入,因為收入的預期是所有預期中最大的預期。但中國很特別,中國最大的問題不僅僅是初次分配低,人均工資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5.66%,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50-60%之間;更大的問題是社會保障體系更需要提升,因為醫療、教育、養老得不到充分保障,就不可能釋放出更多的存款進入消費,隨你怎么刺激,家庭主婦還是會遵循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優先規劃一生的花費,不會因為有消費補貼就去買電動車。中國的社會保障在GDP的占比為3%,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2.9%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