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局之路:八年三級跳的技術突圍
2015年大華股份創始人朱江明在西班牙偶遇雷諾電動車,嗅到新能源賽道的商機,與傅利泉共同投資1億元創立零跑汽車。這家自帶安防巨頭基因的企業,以“IT人造車”的硬核思維開啟征程:
首戰折戟:2019年推出的轎跑S01因設計爭議和實用性不足,累計銷量不足3000臺,被市場貼上“小眾玩家”標簽。
微型車逆襲:2020年T03微型車以7萬元級定價、300公里續航,單月銷量破萬,奠定“代步車之王”地位。
中高端破冰:2021年C11中型SUV搭載自研凌芯01芯片,以20萬元級售價提供豪車級底盤和智能座艙,斬獲年度新勢力爆款車型。
這個從安防跨界造車的“理工男”,用八年時間完成“芯片自研-平臺架構-整車制造”的全產業鏈布局。2022年港股上市募得60.6億港元,2024年Q4實現凈利潤轉正,成為繼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勢力。
二、主力車型:性價比利刃切開市場蛋糕
零跑產品矩陣精準卡位細分市場痛點,形成獨特競爭壁壘:
T03:微型車市場的鯰魚
續航403km版本售價僅6.99萬元,比同級競品低15%-20%。2024年該車型貢獻36%銷量,在三四線城市市占率達27%,成為“小鎮青年第一臺新能源車”
C11增程版:混動市場的顛覆者
搭載1.2T增程器,純電續航285km,饋電油耗5.2L/100km。2024年該車型銷售15.8萬臺,在15-20萬元SUV市場占有率提升至9.3%
C16:智能化旗艦的野望
2025年新發布的B系列旗艦車型,配備Orin-X芯片和800V高壓平臺,充電10分鐘續航增加300km。預售首周訂單突破2.4萬臺,驗證品牌向上突破能力
車型迭代背后是技術深耕:全域自研的「四葉草」中央集成式電子架構,將控制器數量從42個縮減至8個,線束長度減少30%,這是其保持15%-20%成本優勢的核心密碼。
三、未來戰場:全球化與生態化的雙重考驗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零跑面臨三大戰略機遇與挑戰:
智能駕駛軍備競賽
計劃2026年量產搭載激光雷達的L3級車型,其自研的NAC導航輔助巡航系統已覆蓋95%高速公路場景。但相比華為ADS 3.0、小鵬XNGP仍有12個月技術代差
全球化布局提速
與Stellantis集團組建合資公司,利用后者歐洲6000家經銷商網絡,計劃2025年出口量占比提升至25%。但需應對歐盟反補貼調查等貿易壁壘
生態化反哺難題
正在構建的LEAP POWER能源網絡,計劃三年內建設500座超充站。但相比特斯拉超充站密度仍有5倍差距,補能體系成為制約品牌升級的關鍵短板
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65%,但市場競爭進入淘汰賽階段。零跑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18.7%,但研發投入占比仍低于蔚來、小鵬,這為其技術儲備埋下隱患。
四、勝負手:在規模與利潤間走鋼絲
零跑獨創的成本定價法正在改寫行業規則:
供應鏈垂直整合:電驅系統自研使動力總成成本降低40%
渠道革新:采取直營+代理混合模式,單店運營成本比傳統4S店低60%
制造革命:金華AI工廠實現98%自動化率,每臺車制造成本較行業均值低1.2萬元
但這種刀尖上的舞蹈面臨雙重風險:2025年碳酸鋰價格波動可能吞噬3%-5%毛利率;品牌向上遭遇30萬元級市場消費者認知瓶頸。正如其創始人朱江明所言:我們要做新能源時代的大眾,既要規模更要質量。
從2015年誕生時被戲稱車圈小透明,到2025年登頂新勢力月銷冠軍,零跑用十年時間完成技術追趕到市場引領的蛻變。這個沒有互聯網基因、不玩用戶社群的實干派,正在證明造車本質仍是制造業的精密修行。當行業進入拼刺刀階段,零跑全域自研+成本控制的組合拳,或將開辟新勢力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