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系列組合拳的情形下,國內龍頭車企上汽集團(600104.SH)正駛入發展“快車道”。
日前,上汽集團對外發布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其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為30億元到3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2.9億元到4.9億元,同比增加10%到18%。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業績增長的背后,與上汽集團的銷量企穩密不可分。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團整車批售94.5萬輛,同比增長13.3%,并且終端累計交付超過108萬輛。其中,3月份整車批售38.6萬輛,同比增長1.14%,環比大增30.8%。
作為國內車企領頭羊之一,在市場競爭加劇、技術加速平權的大背景下,上汽集團將作出何種選擇,無疑具有風向標意義。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就對此強調:“我們要在‘平權’驅動下,不斷實現‘進階’。”
“怎么通過‘進階’實現‘美好’?我的答案是‘兩個一手’。”王曉秋表示,“一手繼續與老朋友大眾、通用等合資合作伙伴共創,同時與華為、Momenta、地平線、字節跳動等跨界伙伴合力打造產業新生態,一手繼續與用戶同行,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做到‘懂車更懂你’,努力滿足并不斷超越用戶期望。”
刀刃向內“激活”自主板塊
“40年前,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上汽開創了合資合作的行業先河,逐漸建立起現代化的整車制造與零部件產業體系,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大發展。”王曉秋在4月10日頗有感觸地表示。
除了開創合資合作先河外,上汽也堪稱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的“開拓者”。
將時間拉回2016年4月份,彼時,“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榮威RX5,在2016北京國際車展宣告首發。在王曉秋看來,上汽緊跟時代步伐,率先打造互聯網汽車。“汽車產業‘數智化’革命,在那個時點,悄然拉開大幕。”
但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新四化”轉型如火如荼的當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曾創下無數市場領先之舉的上汽集團,又該如何破局前行呢?
構筑技術護城河,成為上汽集團持續多年的堅定選擇。上汽集團方面表示,10年時間,上汽集團在智能電動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近1500億元,獲得了超2.6萬項有效專利,形成了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七大技術底座”。
“面對行業競爭,光有技術遠遠不夠,還要找準發力點,匯聚力量,一拳打穿,打穿產品體驗、打穿市場、打穿各種邊界。”4月10日,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強調,“為了應對市場的挑戰,我們練就了三套‘拳法’,內外兼修,準備在這場‘肉搏戰’中打出上汽的新天地。”
記者注意到,在賈健旭所說的三套“拳法”中,上汽集團刀刃向內、聚焦自身改革的“內家拳”最受外界關注。如在組織架構方面,上汽集團把上汽乘用車、上汽國際、研發總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的核心業務整合在一起。“讓資源更集中、目標更聚焦、效能最大化,把上汽集團所有的可用資源,匯聚成一股力量。”
除此之外,在備受市場關注的技術領域,賈健旭透露:“我們近期還將旗下所有底盤研發和制造能力合而為一,調撥各領域精兵強將,全力打造先進的線控底盤技術。在第一代VMC技術落地智己汽車的基礎上,第二代全棧線控底盤,預計2027年前首發落地。”
而上述改革亦取得初步成果,今年1—3月份,上汽乘用車銷售16.4萬輛,其中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同比大增58.7%。今年以來,該集團月銷量同比、環比數據均保持連升勢頭,產銷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增強。尤其是上汽新能源車銷售表現亮眼:1—3月份上汽新能源車銷售27.3萬輛,同比增長近30%,其中3月份銷售12.6萬輛,同比和環比增速均超過40%。
打破壁壘構建開放“生態圈”
在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當下,“技術平權”呼聲越發高漲,包括上汽集團在內的車企又將如何響應市場需求呢?
“‘平權’本質是什么,做到‘平權’就夠了嗎?我的理解,‘平權’的本質,就是新鮮事物的普及化過程,可以推動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將會形成‘我有、你有、大家有’的局面。”王曉秋認為,“這還不夠。我們要在‘平權’驅動下,不斷實現‘進階’。做到‘我好、你好、大家好’。”
王曉秋提出,在技術進階上,上汽集團要實現“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好”的轉變。“在體驗進階上,我們要實現‘用戶滿意’向‘用戶驚喜’的轉變,讓用戶的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安全、智慧、愉悅的美好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