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樓市數據在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國家統計局的最新報告表明,全國70城房價分化態勢頗為顯著。與去年同期的普遍消沉狀況迥異,一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揚0.1%,二手房市場亦有0.2%的逆勢回升。尤其上海以0.7%的漲幅領銜全國,這和中高端項目集中入市緊密相連。在當前改善型需求主導的市場環境下,核心地段優質資產正成為抵御市場波動的"硬通貨"。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二手房漲幅達1%,創下紀錄。這一現象與該市近期土地市場的火熱態勢相互呼應。業內專家嚴躍進指出,這種"新房帶二手"的聯動效應正在強二線城市顯現,優質地塊頻現"地王"的背后,實質是開發商對重點城市價值的長期看好。如同近期深圳推出的"住宅品質新規",各地通過產品創新激活改善需求的策略已初見成效。
全國數據顯示,商品房待售面積驟降1227萬㎡,這釋放出關鍵信號。不同于往年的"以價換量",當前市場呈現三大特征:①中心區成交占比提升;②改善型住房均價連續兩月上漲;③開發商拿地策略向高能級城市傾斜。這些變化彰顯出,房地產整個市場正逐步由全面調整過渡至結構性復蘇。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的李宇嘉著重指出,當前1.6%的簡單均價漲幅,表明市場筑底大致已經完成。"隨著各地新一代住宅標準的落地,減少公攤、智能配套等創新設計,正在重塑購房者的價值認知。值得注意的是,3月三線城市庫存壓力雖有所舒緩,然而0.2%的環比降幅依舊警示著我們:樓市復蘇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
筆者以為,本輪行情從本質上來看,當屬“品質驅動型回暖”。在住房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擁有教育資源、商業配套的核心資產,與缺乏競爭力的普通住宅,價格走勢將持續分化。對于購房者來說,秉持“好地段+好產品”的雙重標準,興許才是安然穿越市場周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