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到技術的本質,讓公眾調整預期,讓泡沫更健康,老老實實從應用出發(fā)。”
4月19日下午,在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結束之后,科大訊飛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安徽聆動通用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季超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段話。
在2025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機器人們的不完美:無法跑出直接在賽道上“畫龍”、在起跑線就“躺平”、沒跑幾步就跌倒,甚至連最終斬獲第一名的天工也在跑至15公里左右的地方摔了一跤。
在社交媒體上,盡管也有網友在質疑“意義在哪里”,但更多的人也表達了驚喜:“去年的機器人還是四不像的步伐呢,這么快就成長為‘青年’了。”任何技術的發(fā)展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本次人形機器人的馬拉松比賽恰恰就是技術最好的試金石。
在此前的采訪中,一位從2月份就開始備戰(zhàn)的人形機器人企業(yè)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對機器人是否能夠跑完終點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實驗室的完美環(huán)境與真實世界的復雜存在著本質的鴻溝。“我們并不是不知道目前的算法平衡性、電池能量、零部件穩(wěn)定性有缺陷,但我們覺得讓大家看到更為真實的機器人發(fā)展是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情。”
在企業(yè)們此前公布的視頻中,絲滑的指令聽從,酷炫的前后空翻,有趣的舞蹈動作,都已經賺足了大眾的眼球,但在更現實的環(huán)境里,跌倒、宕機、摔跤仍然存在。成功的算法固然耀眼,但失敗的數據也十分珍貴。
“我們需要這些摔倒、走歪的數據,來幫助我們進行算法調優(yōu)。”靈寶CASBOT的團隊表示,在CASBOT SE跑步時,在旁邊陪跑的工程師們也需要一次次記錄續(xù)航、耐久和穩(wěn)定性等數據。哪怕是失敗的數據,也會變成未來的“養(yǎng)分”。在實際的比賽過程中,CASBOT SE也實現了較高的穩(wěn)定性,沒有出現長距離奔跑摔倒的意外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在本次直播的畫面中,鏡頭大多聚焦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研發(fā)的天工Ulrta、松延動力的N2上,對于那些在比賽中落后、未能完賽的機器人們并未過多著墨。
“在實際的場景中,需要連續(xù)不間斷跑二十公里的機會其實不會太多。”上述人形機器人企業(yè)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有一些企業(yè)不愿意參賽也是因為這場馬拉松需要的技術,和產品在實際場景中需要的技術有所不同。
但在本次比賽中,仍然有企業(yè)證明了自己的市場可行性。上海卓益得機器人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李清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行者二號采用的肌腱仿生驅動技術路線和市面上傳統(tǒng)的電驅機器人路線都不同,此前市場認知度不夠,“但這次比賽是全球直播的,行者二號能全程跑下來并獲得季軍,也證明了自己的市場潛力,這也是我們的目的”。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也在直播中提到,機器人馬拉松不僅是一個營銷事件、一個技術試驗場,還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像F1賽車方程式那樣的科技商業(yè)IP。“機器人馬拉松擁有很大的商業(yè)潛力,不僅能夠幫助一個城市塑造新的科技名片,還有可能給企業(yè)帶來實際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