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集團(Volkswagen AG)是全球領先的汽車制造商之一,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成立于1937年,由費迪南德·保時捷創立。其名稱“Volkswagen”意為“國民汽車”,體現了創始人“為大眾生產經濟實用汽車”的初心。經過近百年發展,大眾已成為涵蓋12個子品牌(如奧迪、保時捷、蘭博基尼等)的跨國巨頭,業務覆蓋乘用車、商用車、金融服務及智能出行等領域。
歷史沿革與核心產品
大眾以標志性車型“甲殼蟲”起家,1955年出口至100多個國家,累計生產超2000萬輛,成為汽車史上最暢銷車型之一。1980年推出的高爾夫車型,以創新設計取代甲殼蟲,至今累計銷量超3500萬輛,鞏固了其歐洲最大汽車制造商的地位。2023年,大眾全球交付924萬輛新車,同比增長12%,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77.11萬輛,占比8.3%,創歷史新高。
全球化布局與市場表現
大眾尤其重視中國市場,1984年與上汽集團成立合資公司,1991年與一汽集團合作,累計在華生產超2800萬輛汽車。2023年,中國市場交付量達323萬輛,占其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但2024年受新能源競爭加劇影響,銷量同比下滑15%。為應對挑戰,大眾提出“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成立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開發本土化平臺CMP和電子電氣架構CEA,并與小鵬汽車合作開發電動車型,計劃2026年推出。
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
大眾計劃到2030年在中國推出至少30款純電車型,并投資1700億歐元(2025-2029年)用于電動化、電池業務及區域市場拓展。其電池部門Power-Co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將能耗降低30%,并計劃在歐洲建設6座年產能240GWh的超級工廠。軟件部門CARIAD雖因開發延誤導致虧損,但通過重組后授權收入增長30%,并與中國科技企業(如地平線、中科創達)合作,加速智能駕駛和座艙技術的本土化落地。
挑戰與戰略調整
近年,大眾面臨“柴油門”事件、電動化高成本及中國市場激烈競爭等多重壓力。2024年,其核心品牌利潤率僅為2%,遠低于保時捷(18.6%)和奧迪(9%)。為此,大眾啟動“降本增效”計劃,包括裁員3.5萬人、縮短新車開發周期至36個月,并計劃將銷售利潤率提升至6.5%以支撐轉型。同時,通過與小鵬、國軒高科等中國企業合作,強化技術生態與供應鏈韌性。
未來展望
大眾正以“守正不守舊”策略平衡傳統燃油車與電動化創新,2024年推出30余款新車,包括高性能純電Macan和ID.Buzz長軸版,并計劃2027年前推出20款智能電動車。盡管轉型陣痛持續,但其2024年仍以3247億歐元營收和6.7%營業利潤率展現了財務韌性,未來或將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繼續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