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四月天:一線火熱與三四線寒冬交織,第四代住宅引發市場裂變。
樓市四月天:一線漲32%VS三四線滯銷,樓市“幸存者游戲”怎么玩?
4月樓市“降溫”真相:一線漲、三線跌,分化背后的邏輯。
樓市四月天:一半是火焰,一半是“貧民窟”陷阱。
深圳福田某樓盤開盤現場,西裝革履的銷售舉著喇叭喊:“最后一棟!買到就是賺到!”隔壁小區業主群里,王姐的二手房掛牌價比兩年前低了80萬,評論區只有中介機器人刷屏的“降價急售”。
這魔幻一幕不是個例。據克爾瑞數據,2025年4月上半月全國26個重點城市新房成交環比降14%,但一線城市同比逆勢漲32%。北京朝陽區某改善盤開盤秒光,鄭州遠郊項目卻連發20條促銷短信無人問津。樓市正在上演一場殘酷的“幸存者游戲”——有人擠破頭搶房,有人揮淚甩賣。
諷刺的是,這場游戲的“催化劑”叫“第四代住宅”。超高得房率、空中花園、智能家居……開發商用這些概念把新房價格抬得比同地段二手房價高出30%-50%,就像給毛坯房套上奢侈品包裝。廣州某項目銷售直言:“我們賣的不是房子,是城市核心資源的入場券。”
【中場:政策強心針為何難救三四線?】
去年9月的史詩級救市政策,效果堪比“西藥治感冒”——治標不治本。央行降息、城中村改造、財政收儲……這套組合拳在一線城市打出暴擊傷害,卻對三四線城市的樓市“血量”毫無加成。
數據揭示真相:杭州2025年4月土拍溢價率沖至74%,哈爾濱新房庫存去化周期超30個月。中指研究院報告顯示,一季度44個重點城市租金下跌,但深圳、上海租金逆勢微漲0.6%。政策像“定向灌溉的滴管”,只澆得動核心城市的沃土,荒漠化區域依舊干涸。
更荒誕的是“以價換量”的惡性循環。鄭州某項目打出“買洋房送車位”的旗號,結果周邊二手房掛牌量激增30%。“開發商用新房打壓二手房,最后自己也被反噬。”當地中介老李抽著煙苦笑,“現在買房像炒股,追漲殺跌的人比剛需還多。”
【終局:當關稅戰撞上樓市周期】
往年4月是政策觀望期,今年卻多了個變量——中美關稅戰。雖然對樓市的直接沖擊尚未顯現,但外貿企業主陳先生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原本計劃在東莞換套大平層,現在海外訂單砍半,買房計劃無限期擱置。”
這種傳導鏈條正在發酵。貝殼數據顯示,4月東莞二手房帶看量環比降18%,但深圳前海片區同比漲40%。經濟基本面的波動,讓樓市分化從城市級別細化到板塊級別。北京望京的程序員搶著買學區房,通州的上班族卻連夜降價拋售。
比數據更值得警惕的是情緒撕裂。社交平臺上,一線業主高呼“核心資產永不敗”,三四線網友嘲諷“擊鼓傳花到幾時”。這種對立像極了2015年股災前的氛圍——所有人都知道泡沫存在,但沒人相信自己是最后接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