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玉泉校區在第一縷陽光下醒來。浙大學子三三倆倆地踏入第三食堂,無不為“四面光廳”的食堂震驚感嘆;穿過氤氳的梧桐林蔭道,第一、二教學大樓清水紅磚外墻和民族韻味“大屋頂”展現出獨特魅力......在玉泉校區,每一塊磚、每一塊瓦,都見證著中國高等院校的滄桑巨變,需要在時代的見證下續寫城市更新新篇章。
(三食堂)
大學是建成的,更是長成的。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浙大設計院”)以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為更新對象,積極探索校園如何與時間共生,形成“適應性重塑”創新性更新策略,讓歷史文脈與現代智慧在玉泉校區激蕩出新的生機。
(竺校長二問石)
四大瓶頸交織 改造前期聚焦重點破局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是浙江大學的主校區之一。校區因古時名泉“玉泉”而得名,背靠靈峰、老和山,緊鄰杭州植物園,環境優美。校區占地面積1100多畝,校舍建筑面積70萬平方米。這里綜合辦學條件優良,基本設施齊全,擁有圖書館、邵逸夫科學館、體育館等先進教學科研場所。
但在歲月侵蝕下,學校老舊的基礎設施漸漸難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和新時代教學科研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四大瓶頸:規模性瓶頸、特征性瓶頸、經濟性瓶頸和合理性瓶頸。
首先是規模性瓶頸,第二食堂始建于 50 年代,歷經多次改造,但仍難以承載師生用餐需求;聯化樓原是實驗室建筑,受限于早期建筑格局,難以適配現代科研設備的空間需求。
其次是特征性瓶頸,第一、二教學大樓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采用傳統“大屋頂”與西式主體結構相結合的設計,紅磚墻與飛檐翹角彰顯歷史特色,但外立面破損、木屋架蟲蛀腐朽等問題亟待解決;第二食堂曾作為校園餐飲核心,如今存在空間布局陳舊,采光效果不好等問題。
(二食堂)
同時,經濟性瓶頸亦是一個重點突破口,學校的主校門改造需在歷史肌理與現代功能間尋找平衡支點;如何更好保護化樓北側40年的香樟樹以及第三食堂改造項目新舊建筑關系問題也是經濟性難題。
還有合理性的瓶頸,主要包括電工廠區域和第三、四食堂建設,由于電工廠區域始建于80年代初,曾分別服務于餐飲與學科實驗,如今均面臨結構老化、功能滯后的問題;第三、第四食堂的情況更是限制了餐廳的多樣性,缺少交流互動空間功能。
(聯化樓)
(二食堂)
“適應性重塑”方式激活玉泉校區活力
面對亟待解決的問題,浙大設計院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校園建筑師”,針對四大瓶頸運用“適應性重塑”方法,精準施策,讓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重煥新生。
傳統建筑功能單一?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校園需求?為破解這一難題,浙大設計院遵循主體性原則,采取功能轉換策略,對單一空間進行定位重塑,升級為復合空間。以第二食堂為例,其從原有的單一餐飲空間,通過功能轉換,升級為集餐飲、學習、交流于一體的多功能場所。一樓引入西餐廳和咖啡廳,二樓設置教工餐廳及學術討論區,不僅顯著提升了空間利用率,還激發了場所的活力,成為師生們青睞的聚集地。
校園歷史風貌保護與現代功能需求的平衡,考驗著團隊隊的智慧。浙大設計院遵循歷時性原則,通過歷史解讀策略,對校園建筑進行歷程重塑。在修復第一、二教學大樓時,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了清水紅磚外墻與民族風格“大屋頂”的解放初期建筑韻味。而對于第二食堂的外立面改造,則巧妙地融合新舊材料,既強化了采光通風功能,又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使得建筑在保留歷史記憶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面對經濟性挑戰,團隊巧用“自然饋贈”,遵循在地性原則,采取環境對話策略,進行關系重塑。聯化樓北側40年香樟樹冠成為天然裝飾,與建筑簡潔白墻設計相結合,形成詩意空間,主校門環境整治則通過深入挖掘校園環境資源,將歷史文化元素與現代環境需求結合。
建筑如同生命體,如何在歲月中優雅老去?電工廠區域改造給出答案——“功能構造延伸出立面邏輯”。電工廠區域改造保留可用部分并更新立面,既解決破敗問題,又延續歷史印記;第三、四食堂改造后,餐飲環境升級,教學空間適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功能與審美的雙重提升。更新遵循持續性原則,采取實體存續策略,進行生態重塑。(引的:“高校校園適應性改造中的價值重塑”,周欣,吳啟星,陸激,當代建筑 . 2025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