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小米手機中國區銷量再次登頂。
根據IDC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大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分別為:
-
小米出貨量1330萬臺,市場份額18.6%,同比增長39.9%;
-
華為出貨量1120萬臺,市場份額15.7%,同比增長10%;
-
OPPO出貨量1110萬臺,市場份額15.5%,同比增長0.5%;
-
vivo出貨量1080萬臺,市場份額15.0%,同比增長4%;
-
蘋果出貨量980萬臺,市場份額13.7%,同比下降10%。
前五大廠商合計市場份額達到80.5%,中小品牌整體市場份額從23.5%下降至19.5%。
在排名變化中,小米成為本季度增長幅度最大的廠商,出貨量同比增長近四成,排名上升至首位。華為保持穩步增長,繼續穩居第二。OPPO和vivo增長幅度有限,整體市占率穩定。蘋果出貨量出現10%的下滑,市占率下降近2個百分點,成為前五大品牌中唯一錄得負增長的廠商。
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提振及消費需求回暖帶動,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超過7000萬部,延續溫和增長趨勢。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社交平臺表示,小米手機時隔十年重返中國市場第一,公司將繼續推進產品與體驗提升以回應市場變化。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指出,通過爆款產品連續推出和人車家多終端協同,小米在本季度實現了份額和增速的雙重領先。
有分析師指出,小米能夠在本季度實現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渠道體系優化,以及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帶來的短期換機需求提振。
據悉,截至2024年底,小米之家門店數量已超過11000家,并推行線上線下統一定價策略,有效提升終端銷售效率。
在產品方面,小米將核心機型集中布局在補貼政策覆蓋的3000–5000元價位段。根據Counterpoint數據,小米在2024年中國大陸4000–5000元價位段的智能手機市占率位列第一,其中小米14系列成為關鍵增長動力。
小米通過澎湃OS打通了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與汽車終端,提高了多設備協同體驗。Canalys分析認為,在多場景應用需求增長的趨勢下,小米通過多終端協同提升了整體品牌滲透率和用戶留存。
此外,小米在補貼政策落地后的快速響應,包括渠道價格同步與庫存調整,也在短期需求釋放中發揮了作用。
Canalys首席分析師朱嘉弢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小米本季度的重要增長動能來自于產品與渠道體系的協同效應,統一定價策略有效降低了消費者在補貼政策環境下的決策成本,同時,通過覆蓋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汽車等多品類產品,小米最大化利用了補貼適用范圍,帶動了多場景捆綁消費。”
在政策刺激效應減弱、消費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小米未來仍需應對高端市場心智的持續鞏固、多終端生態協同深化,以及新業務板塊商業化落地等多方面挑戰。
根據IDC和Canalys發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小幅增長,延續自2024年開始的溫和復蘇趨勢。
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購機補貼政策,但IDC指出,補貼更多促成了需求的時點前移,市場整體基礎仍然偏弱,出貨量尚未恢復至疫情前同期水平。
市場集中化趨勢加速。Canalys數據顯示,前五大廠商合計市場份額達到80%,中小品牌份額進一步壓縮。行業競爭從規模擴張轉向渠道能力、產品結構及技術體系的綜合競爭。
小米與華為在高端市場形成直接競爭。華為通過折疊屏產品線拓展和HarmonyOS Next生態建設,繼續擴大中高端市場占有率。OPPO與vivo維持中端市場份額,但高端突破進展有限。蘋果受限于Pro系列價格未覆蓋補貼政策范圍,2025年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下降8%,市占率下滑至13%。
在品類結構上,AI手機和折疊屏成為高端換機市場的重要推動力。IDC預計,2025年AI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將突破40%。技術創新從單一硬件性能競爭向智能體驗優化轉變,進一步加劇了品牌之間的競爭分化。
整體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短期內仍受政策刺激影響,長期增長動力尚未完全恢復。需求透支、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以及技術演進節奏變化,將共同塑造后續市場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