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轉型與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時代,4月27日至29日,2025“人工智能 + 教育”行動暨大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訓活動在廣東東莞松山湖實驗中學舉行。
本次活動由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主辦,匯聚全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圍繞“人工智能推動大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共探教育創新發展新方向,為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及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新活力。
多元形式研討,共話AI教育創新
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成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也是本次活動核心議題。活動通過專家報告、案例分享、課堂觀摩等多種形式,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與實踐路徑。
主旨報告環節精彩紛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國家教材委員會科學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熊璋,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國建設”為題,憑借深厚學術造詣與豐富研究經驗,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可打破教育資源時空限制,實現優質資源廣泛共享,為不同地區學生提供公平優質教育機會,在教學模式創新與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方面潛力巨大。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喬雪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驅動教育教學創新”報告中,詳細闡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特點及多元應用場景,展示其在寫作教學輔助、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等方面的實際案例,讓參會者直觀感受該技術為教育教學帶來的創新變革。
技術報告環節同樣干貨滿滿,眾多專家帶來極具價值的分享。其中,東莞市松山湖實驗中學校長萬飛以“AI + 課堂變革——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的實踐探索”為題,分享學校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實踐經驗。學校借助智能互動白板、在線教學平臺等設備工具,豐富課堂互動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
此外,活動還設有四個平行分論壇,分別聚焦“數字強師”“Prompt的優化策略與技巧”“創造教育學校共同體年會”“AI + 創客實踐工作坊”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松山湖借勢AI,探索教育新模式
東莞松山湖作為活動舉辦地,正借AI東風積極探索大灣區教育新模式。東莞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唐維倫在現場致辭中表示,松山湖作為大灣區創新前沿,自帶“科技與教育融合”基因,歷經24年發展,從省級產業園崛起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科學城等,不僅匯聚散裂中子源等頂尖科研力量,還在教育數字化領域持續深耕。從智慧教室建設到智慧校園,再到如今AI與教育深度融合,松山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在這樣的沃土上,每一所學校都成為AI 教育的試驗田”,他如是說。
以松山湖實驗中學為例,該校自2017年起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構建初中進階式AI課程體系,培養學生AI素養與創新思維。生成式AI興起后,學校積極探索其賦能課堂教學與評價,提升教學質量。
唐維倫表示,目前,園區學校積極將AI技術融入教學與評價,借助智能平臺捕捉學生學習軌跡,實現個性化輔導;通過AI工具生成多元評價維度,記錄學生成長,提升課堂效率,回歸“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松山湖構建“專業引領 + 跨域協同”人才矩陣,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助力AI技術從實驗室走進校園生活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