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坦克系列車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Hi4技術,龐大的車身和方盒子的造型,不僅依靠Hi4的四驅技術完成極限越野,而且還依靠Hi4混動電四驅技術節約了能源。因此說Hi4是長城汽車目前最核心的技術也不為過。
因此該技術很少搭載在低端車型上。上一款搭載Hi4混動電四驅的長城車型,售價還在16萬以上。即使價格不低,依舊月銷近萬,硬是靠著Hi4技術站穩了腳跟。而現在,二代哈弗梟龍MAX不講武德,直接把Hi4技術打包甩進11.68萬起的售價區間,這簡直就是對競爭對手的一次赤裸裸的釜底抽薪。
是的,其他車企還在為高階智駕的PPT爭吵,長城已經把最底層、最硬核的技術——Hi4電四驅——送到了10萬級市場。這就像別人還在堆屏幕、卷算法的時候,長城已經在底盤上裝了副大腦,玩的是技術的“內功”。
Hi4不是某種聽起來高級、實則門檻不高的偽黑科技。它是一套實打實的混動四驅系統:三個動力源,前后雙電機協同,毫秒級響應,扁線電機+能量智能分配系統,讓電四驅不再是越野玩家的專屬,而變成了普通消費者的日常選項。你說別的車也能搞四驅?那你看看他們有沒有饋電時還能維持四驅能力的架構?有沒有做到節能和性能的平衡?別鬧了,別說做不到,想都不敢想。
而此次發布的二代梟龍MAX,不光是把Hi4技術下放,還把價格打了個對折。這是一種什么行為?這不是價格戰,這是底層邏輯的重構——你們拿著智駕的殼子忽悠人,我直接把用戶最在乎的“安全性、通過性、節油性”變成標配。
我們來看競爭對手。吉利星越L,長安CS75PLUS,它們在干什么?一個個在中控屏上拼尺寸,在車機上卷UI,恨不得全車鋪滿燈光氛圍。智駕方面呢?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一裝,立馬說自己是L2+,動不動搞個“NOA城市領航”就開始收智商稅了。
但屏幕可以買,智駕系統可以外包,連虛標的續航都可以一改再改,唯獨節油的電四驅,這玩意兒不是誰想抄就能抄得了的。Hi4不但技術門檻高,還需要深度整合底盤、電驅、能控、軟件架構,這不是供應鏈能買來的東西,而是得靠自主研發和長期積淀。長城在這個領域踩了無數年坑,如今終于把這項技術打磨到可以量產下放,直接給了對手一記悶棍。
至于售價11.68萬是什么概念?你在這個價位段能買到的四驅SUV,加起來可能不超過五款,還都不是電四驅。而現在梟龍MAX來了,既要續航表現,又要燃油經濟性,還要四驅能力,它統統都給你了,還是在十萬元級。別說打不過了,連卷都沒法卷了。
再看看梟龍MAX上市當天的表現——1小時大定8231臺。有人說這個數字不高,不如那些新勢力“24小時破5萬單”的噱頭。但請注意,那些數字是真實的嗎?梟龍MAX的數據,是沒有水分的。而且這臺車的用戶根本不需要被“智駕夢”忽悠,他們是用腳投票的實用派,是奔著Hi4來的。可以預見,只要產能跟得上,梟龍MAX輕松月銷破萬,甚至邁向2萬臺都不是癡人說夢。
這還意味著一件事:H6正在悄然讓位。過去的H6是國民SUV的代名詞,而如今它的C位被技術含量更高的梟龍MAX接棒。這是一種主動轉型,是對“技術普惠”四個字的最好詮釋。而長城的對手們呢?還沉浸在銷量下滑的焦慮中,仍想著用屏幕和智駕來維持品牌調性。不好意思,消費者早就不吃那一套了。
歸根到底,這不是一場價格戰,而是一場路線戰。所有人都在卷感官,只有長城在卷根本。Hi4是長城的核心護城河,是其他品牌短時間無法模仿的技術結界。當它被投放進11.68萬的價格區間時,整個主流SUV市場的游戲規則已經被悄然改寫。
所以,別再問長城為什么不跟著卷智駕了,它早就走在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底層技術革新”之路上。而這條路,不靠聲量堆起,卻靠技術碾壓一切。